黑格尔法哲学的前提:实相的自由而非本相的自由The Premise of Hegel's Philosophy of Right:Real freedom,not Natural Freedom
肖柯;
摘要(Abstract):
康德伦理学证成了基于人的非角色性存在的本相的自由,以此确立了普遍的道德规范,却使自由停留在理性王国,使道德成为抽象的“应该”。黑格尔认为康德伦理学存在三大问题:伪善、形式主义、自我确证的良心所伴随的任性的恶。黑格尔通过精神的观念性扬弃了外在性,论证了人在自己的角色性存在中能够获得实相的自由,从而使自由在经验世界的实现成为可能,进而通过伦理共同体建立的法的体系,保障了伦理规范的落实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本相的自由;实相的自由;法哲学;角色性存在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“‘非物质劳动’、符号实践与传播学主体理论构建研究”(编号:20BXW054)的研究成果
作者(Authors): 肖柯;
DOI: 10.13221/j.cnki.lljj.2022.01.006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康德著.康德著作全集(第6卷)[M].张荣,李秋零,译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7:228.
- [2]黄裕生.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: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?[J].中国哲学史,2003(3):13-23.
- [3]邓安庆.再论康德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及其意义[J].北京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9(5):24.
- [4]黑格尔著.精神现象学(下卷)[M].贺麟,王玖兴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79:163.
- [5][6][8][9][11][13][14][15][16][17]黑格尔著.法哲学原理[M].范扬,张企泰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61:158,163,15,21,21-22,12,53,57,127,196.
- [7]黑格尔著.小逻辑[M].贺麟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0:43.
- [10]黑格尔著.精神哲学[M].杨祖陶,译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6:11.
- [12]黑格尔著.精神现象学(上卷)[M].贺麟,王玖兴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79:138.